雷达极化的介绍
转至雷达通信电子战
雷达极化问题的研究始于Sinclair极化散射矩阵,G.Sinclair指出雷达目标可视为一个“极化变换器”。也就是说通过对雷达目标和地物杂波的极化特性测量与分析可以实现“最优极化”,实现对不同目标的分类与识别,并且在雷达抗干扰领域的作用也日渐突出。
电场决定了波的极化方向,极化的改变会引起接收信号电平的变化,当Rx天线朝向与Tx天线相同的方向时,将产生最大拾取。
线极化

圆极化

圆极化可以是右旋或左旋。为了最大程度地拾取电磁场的能量,接收天线需要具有相同方向,如果使用错极化天线,实际上出现的损耗将高达20~30dB。
单极化发射、双极化接收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两个接收极化通道信号的耦合,可平均将信噪比提高几个dB,从而改善对目标的检测性能。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两接收极化通的相对幅度和延迟来对消阻塞式干扰和雨杂波等。
分时极化测量体制
在脉冲间进行发射极化的切换,主要方式是交替发射正交极化、同时接收正交极化。样式主要包括正交圆极化、正交椭圆极化和正交线极化,可用于测量差发射率、去极化比、相位差等有用参数,这些参数反映了不同目标的散射特性。
同时极化测量体制
通过采用功分器和移相器实现正交极化同时发射和同时接收。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实现目标对两入射正交极化去极化效应的分离,从而测量不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为此,Giuli提出同时极化体制只发射一个脉冲,该脉冲由两个或多个编码波形相干叠加得到,每个波形对应一种发射极化,编码波形之间相互正交,在接收处理中采用“码分多址”的方法分离出不同发射极化对应的回波,从而获得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
复合编码同时极化测量体制
采用复合编码波形代替传统同时极化测量体制中采用的伪随机码序列组,对编码序列的自相关性要求和互相关解耦,从而能够同时发射多组极化并有效减少多目标旁瓣的相互影响。